11月25日上午,武汉工程大学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结题报告会”,项目评审委员会由秦平力,马良,黄文娟,候华毅和李海霞老师组成,19级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戴筱和肖岚同学,19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范玮同学作了项目结题答辩。
各位同学介绍了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做出的科研成果,具体包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相关成果,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设想等。
戴筱同学的项目主要研究由半导体及金属纳米结构组成的混合系统的量子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探讨系统在纳米尺度上利用涡旋光控制光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混杂半导体金属纳米结构系统中的量子相干和非线性光学新特性,探索基于该耦合系统实现涡旋光调控的电磁诱导透明和吸收的可能性,进一步掌握该微纳量子系统的工作机制,为合成基于激子-等离激元共振耦合的新型光学信息处理器、高灵敏度测量以及高效光电调制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其成果已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
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涡旋光束研究材料的负折射率,并且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优化模型探讨实际应用,为寻找较合适的半导体材料进行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器件的制备和应用。
肖岚同学的项目以Spiro-OMeTAD薄膜为空穴传输层,以SnO2及其量子点薄膜为电子传输层,以混合式卤素钙钛矿材料为光敏层,以FTO和Au为电池两电极,制备钙钛矿光伏器件。首先,使用球磨法制备MoS2纳米颗粒,并钝化Spiro-OMeTAD钙钛矿间界面,取得优异的光伏性能。其次,硫化铜去包裹Au纳米颗粒而形成Au@Cu2-xS,再钝化到钙钛矿光敏层/空穴传输层间界面中。基于Au@Cu2-xS (20:10)的PSC实现了22.15%的最佳效率,JSC、VOC和FF分别为23.74 mA·cm-2、1.154V和81.2%。其成果已经发表在期刊Solar.-RRL上。
接着对研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在本项目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可以继续使用球磨的方法对硫化物系列处理然后进行研究,比如硫化铜,硫化亚铜等,将球磨后的硫化物应用到钙钛矿层/界面层间,由于Cu2+具有氧化性,而Cu+具有还原性,我们猜想能否使铜离子在钙钛矿界面间形成一个氧化还原体系,同时消耗掉界面间产生的碘缺陷与铅缺陷,并在器件的工作期间内循环发挥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界面间的载流子迁移率,减少界面复合,降低载流子在界面处堆积,最终提升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与开路电压。
范玮同学的项目首先介绍的是单细胞聚类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算法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分布式集成学习的算法SCEC,基于多种降维算法和聚类算法,对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预测。最终,SCEC算法在多个数据集上都取得了相比现有基础聚类算法更好的分类效果,并且发表了一篇EI检索会议论文。
接着对研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基于上述的SCEC算法,引入半监督学习过程,在神经网络集成学习过程中,对已标记数据和无标记数据分别计算损失函数,对无标记数据也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未来也将发表论文一篇。
报告会结束后,项目评审委员会给出评审意见,充分肯定了以上研究工作,并同意以上三位同学的项目结题。